磷化工行业加速碳中和布局,低碳技术成核心竞争力

2025-09-28 15:29

能源结构转型,清洁能源占比快速提升

磷化工是高能耗行业,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成为减碳的关键路径。目前,头部企业正加速从传统的煤炭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

在云南磷化园区,总投资5.6亿元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于2025年6月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8000万度,可满足园区20%的用电需求。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每年还可减少碳排放6.4万吨。

更深入的变革发生在蒸汽供应系统。湖北宜化集团投资建设了行业首套电加热蒸汽系统,替代传统的燃煤锅炉。虽然电价相对较高,但通过利用谷电时段集中生产,并结合自有光伏发电,综合用能成本反而下降了12%。

此外,生物质能利用也取得突破。一些企业开始使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替代部分燃料,既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又为农业废弃物找到了出路,实现了跨行业协同减碳。

工艺技术创新,过程排放显著降低

除了能源结构转型,工艺技术的创新也在源头上减少了碳排放。

传统的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磷矿与硫酸反应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近期,某龙头企业开发的"低温酸解工艺"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新工艺通过添加专用催化剂,使反应温度从85℃降至45℃,不仅降低了能耗,还使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65%。

在磷石膏处理环节,技术创新同样带来显著的减碳效果。传统的磷石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还会因风化释放二氧化碳。现在,通过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每处理1吨磷石膏可固定0.3吨二氧化碳。安徽某企业建设的磷石膏资源化装置,年处理磷石膏200万吨,相当于固定了60万吨二氧化碳。

值得关注的是,过程强化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改进反应器设计和优化工艺流程,使物料转化效率提升,单位产品物料消耗量降低,间接减少了上游原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碳捕集利用,探索新的减碳路径

对于难以避免的工艺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正在成为重要补充。

2025年7月,四川某磷化工企业建成了行业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该装置从磷酸生产尾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9%,部分用于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大部分则用于驱油封存,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技术进步同样令人振奋。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利用二氧化碳和磷石膏制备碳酸钙联产硫酸铵的新工艺。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还提高了磷石膏的价值,每利用1吨二氧化碳可产生约1500元的经济效益。

此外,微藻固碳技术也在磷化工园区开始示范应用。利用富含二氧化碳的尾气培养微藻,获得的藻粉可用于生产高价值保健品,形成了"碳减排-产品增值"的良性循环。

产品低碳化,价值链协同减碳

磷化工产品的低碳化创新,正在带动下游行业共同减碳。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低碳磷酸铁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使用绿电,产品碳足迹比传统工艺降低了40%。这一突破使得下游电池企业的碳足迹大幅下降,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竞争力。

在传统磷肥领域,新型缓控释肥料的推广使用,显著提高了养分利用率,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表明,使用新型磷肥可使稻田甲烷排放量降低15%-20%,为农业领域减碳作出了贡献。

建筑领域也受益于磷化工产品的创新。磷石膏制备的绿色建材,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远低于传统水泥。某房地产企业在项目中全面使用磷石膏建材,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了8%。

随着全国碳市场不断完善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磷化工行业的低碳转型正在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那些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走在前列的企业,不仅能够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还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优势。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