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新能源赛道狂飙突进时规划的产能陆续投产,一边是传统磷肥需求持续萎缩,磷化工行业正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供需失衡考验。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磷化工行业迎来产能释放高峰。据统计,仅上半年就有超过200万吨磷酸铁产能投产,使总产能突破1000万吨大关。
而同期全球动力电池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需求量仅相当于500万吨磷酸铁产能,产能利用率已经跌破50%红线。
行业龙头企业云天化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公司磷酸铁项目投产即面临亏损,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线转产传统磷肥以求平衡。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当前困境的缩影。
产能狂飙:新能源热情遭遇现实冷水
三年前,当新能源浪潮席卷传统磷化工行业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抵抗转型的诱惑。
2022-2024年间,超过20家磷化工上市公司宣布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规划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占比超过七成,其余为六氟磷酸锂、电子级磷酸等高端产品。
“当时行业的逻辑很简单——我们有磷矿资源,下游新能源需求爆发,转型是必然选择。”一位行业分析师回忆道。然而,预期的爆发性需求增长并未如期而至。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为350GWh,同比增长仅25%,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更严峻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出现下滑趋势,从2024年的68%下降至65%,被三元电池重新夺回部分市场份额。
价格雪崩:从暴利到亏损的急速转变
产能过剩最直接的体现是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
磷酸铁价格从2022年高峰期的2.5万元/吨跌至目前的8500元/吨,跌幅超过66%;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也从同期的高点17万元/吨降至5.2万元/吨。
“现在每生产一吨磷酸铁,头部企业亏损约800元,二线企业亏损超过1500元。”一位业内采购负责人透露,“很多新投产的项目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
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企业财报。湖北宜化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新能源材料板块亏损预计达2.3亿元;兴发集团虽未直接披露数据,但承认“磷酸铁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紧急转向:高端化与差异化成突围方向
面对困局,头部企业开始紧急调整战略。
云天化最新宣布暂停原定的20万吨磷酸铁二期项目,将资源转向电子级磷酸和电池级磷酸铵等更高附加值产品。公司技术总监表示:“普通磷酸铁的工艺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但电子级产品仍需突破纯度、杂质控制等关键技术壁垒。”
贵州磷化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向下游延伸。公司近期与电池制造商欣旺达成立合资企业,直接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包。“我们不再满足于做材料供应商,要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贵州磷化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一些更灵活的企业则转向小众高端市场。川恒股份开发出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已送样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测试;云图控股则聚焦固态电池所需的超纯磷酸锂,尝试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政策出手:供给侧改革能否拯救行业
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行业过热风险。工信部2025年5月发布的《磷化工行业规范条件》明确提出,新建磷酸铁项目产能规模不得低于5万吨/年,同时要求磷酸综合能耗不高于170千克标准煤/吨。
更严厉的控制来自环保层面。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严控磷铵新增产能,原则上实行“产能减量置换”,新建项目必须淘汰1.5倍的传统产能。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湖北省已暂停审批单纯扩大磷酸铁产能的项目,转而鼓励磷石膏综合利用、氟硅资源回收等配套环保项目。
“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出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表示,“未来2-3年将是行业重组整合的关键期,可能会有一批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被迫退出。”
价格战火已经燃起,行业洗牌加速进行。2025年上半年已有3家中小磷化工企业宣布破产重组,另有超过10家企业寻求被并购机会。
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前五大企业的产能占比从2022年的35%升至45%,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活下去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一位行业老兵感叹道,“谁能想到,三年前还被称为‘白色石油’的磷酸铁,如今却成了许多企业的包袱。”在这个产能过剩的寒冬里,磷化工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生存之道。